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

一個長老宗信徒對聖餐的聽聞、省思與實踐 01

一個長老宗信徒對聖餐的聽聞、省思與實踐 

        從「紀念」與「象徵」、到「是」       2008.2.1.整理

 第一部分  經歷

  記得在讀了中學以後,偶而會從母親的口中,聽到她對爸爸說:今天教會有聖餐,所以較晚回來預備中餐。當時只覺得奇怪,聖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但卻未曾提問。以後參加大人禮拜遇到舉行聖餐,才稍微知道怎麼一回事,就是當天在禮拜中看到牧師穿著隆重的牧師袍,並請長老分派切好的一小塊吐司,以及一小杯的葡萄酒,給已受洗的信徒,禮拜的氣氛比平時沉重、肅穆。

  讀高中時我和父母親在不同的教會作禮拜,曾經看到父母所參加的教會牧師所寄的明信片,通知爸爸媽媽參加某月某日的聖餐禮拜,父母親是每週都上教會的,但該牧師還是如此的慎重,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,他是-陳添登牧師(陳萌祿牧師的爸爸)。高三受洗後,每次守聖餐的時候,在靜默的禱告中,感謝上帝同時默想耶穌的受苦受難至死,經常感到眼角濕濕的。

  讀神學院時,多了其他宗派,有衛理公會、聖公會、信義會等老師所舉行的聖餐禮拜,只覺得他們比我們長老教會的隆重,包括當天禮拜堂裡的佈置、主禮者的牧師袍、禮拜程序等。修了「禮拜學」課程,授課的老師也認為聖餐就是一種儀式,而且是必須舉行的,何況有「聖禮典」小冊,主持聖餐時,照著唸就是了,所以沒機會去進一步思考。封立牧師後在主持聖餐時,就照往常預備自己的心,也以往日被帶領的方式照樣主持。

  根據我長老教會的規定,多年前有牧師駐堂的教會,每年須舉行四次聖餐禮拜改為六次以上。且須在兩週前公佈通知眾信徒,籲請準備心參加。

  至此時,對聖餐的了解是「紀念」主的受苦、有死有復活,並等待主的再來;而聖餐中的餅與葡萄汁只是「代表/象徵」主耶穌基督的肉與血。這些對聖餐禮拜的認知與經驗,大多與我長老教會的牧者及信徒雷同。

 開啟對聖餐的心眼光

  19898月參加王敬弘神父所舉辦的「第一屆心靈治癒研習會」,有機會看到「追根溯源」[1]一書後,引起了我對「聖餐」的注意。該書原作者是在二次大戰之前,曾在中國當宣教師的英國籍外科醫生,在中國服務期間看過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,又在戰亂中經歷過「天使」救了他一命,所以戰後回國繼續修讀精神醫學,改擔任精神科醫師。由於他是聖公會的背景,而發展出在聖餐中為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族譜中的家人(包含已去世的以及未出世的胎兒),共領聖餐。

    該書記載好多他處理的個案,使我想起1984-87年在彰基接受CPE訓練時,所接觸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,也許以後再遇到有類似的求助者,亦可藉此禱告方式協助他們,又譯者為前馬偕醫院的精神科主任吳光顯醫師,所以邀請他撥控南下與我們幾位同工分享。當時吳醫師也表示很驚訝,這書竟然在南部的教會,尤其是自己出身的長老教會的牧師會邀請他來分享,原來在他多年前出版此書後,也邀請原作者從英國來帶領特別聚會,在馬偕醫院舉行,也有不少我長老教會的牧者參加,結果被批評這書是異端,所以好一段時間他都不敢再提此書,而引起這種爭論及批評是源於教派之別及堅持己見所致。

  從此書及吳醫師的分享,讓我開始對「聖餐」陸續探究,並實際學習。包括從1.聖經-四福音書及保羅書信中的哥林多前書、以弗所書與希伯來書,2.畢允國著「聖餐的信仰與實施」3.華爾克著「基督教會史」4.加爾文著「基督教要義」5.天主教的溫保祿神父所著「主愛之宴-感恩聖事神學」。這探究與分享的過程的困擾和掙扎是常有的,包括:1.突破自己的宗派背景與對聖餐的固有認知,2.面對同宗派的同工或兄姐的質疑時,很難解說得明白,而事實上是我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,所以也很難積極去分享。3.碰到少數的反應,認為這是屬天主教的甚至是異端的言論都有。

  本文僅紀錄這二十多年來,個人的經驗,包括直接聽聞的,若要記載由我直接一起分享過這聖餐禮拜的兄弟姐妹的經驗,與他們生命改變的故事,也許有朝一日他們也讀到本文,而他們也願意分享就會更完整吧!但如果您也在閱讀此文後,開始思索並禱告聖靈的開啟與帶領,我相信那位至今活在我們當中的耶穌基督會向您指明祂的心意,那就是藉由對聖餐更寬廣的認知與體驗,來建造屬耶穌基督健康、豐盛、成熟的教會。(請待續)



[1] 孟克廉,吳光顯譯,追根溯源,台北:橄欖文化基金會,2005

沒有留言: